首先,按照義務教育法規定,都是按照戶口和居住位置劃片就近入學的。
入學考試分2種,但都是學校自己設置的考試。
因為小學老師并不知道寶寶在幼兒園學了什么,于是學校干脆就利用這個考試來對孩子被教過的一些東西做一些摸底(說白了就是一個測試而已,無需恐慌)。這也是學校對學生負責的一個細節所在,老師更容易針對這些情況因材施教。一般只要智商沒問題,都能入學。
不排除有些學校,為了優質生源,采用入學考試做為門檻,篩選出優質的生源,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成為名校。
家長怎么做?
在這里,筆者又要搬出《教育三部曲》了。“預防問題”很重要!從高年級的家長那里可以了解到很多情況。“預防問題”就是為了“臨危不亂”。
(1)知識的銜接:很多家長迷茫,不知道該教寶寶什么。家長可以解一下目標學校的入學考試內容,提前做好準備。
4歲開始可以學習一年級的課程了。借來目標小學一年級的書預習一下,開始的時候,讓孩子自己去翻,不懂的地方問。經過一段時間后,家長可以考一考學習進度。如果孩子沒有學習興趣,家長可以把語文和英語的每一課通過講故事的方法講給孩子聽,慢慢鍛煉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數學同樣還是用玩游戲的方法,看看這道題:小明3歲,小明哥哥5歲,2年以后哥哥比弟弟大幾歲?應用到了閱讀理解和數學。(有些地區是從三年級開始學英語,有些地區一年級就有英語課)
不要當心懂的太多了,上課會不專心聽講。上課舉手回答問題被老師表揚,是會讓孩子更專心聽課的,還能增加寶寶的自信。如果你還是怕寶寶上課不專心,就可對他要求嚴格點,比如要求寫作業的速度要提高,上課多舉手發言,老師只要求會讀的,你可以要求寶寶能寫出來。這樣寶寶就不會感覺沒有目標啦。學習有個前提就是不要強制和高壓。不要為了讓寶寶學的多,就不顧寶寶反對的聲音。盡量從生活與游戲中學到知識并運用鞏固。
(2)環境的銜接。幼兒園的教室一般布置得都比較美觀、富有童趣。而小學教室一般由課本、黑板、桌椅、多媒體展臺等教學設施構成,對寶寶的吸引力降低。另外,小學會有很多校規之類的約定,家長最好能立個“家規”,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家有家規。這樣能讓寶寶適應充滿制度的環境。
(3)情感的銜接。幼兒園老師主要陪孩子做游戲,而小學老師主要教孩子學習。由熟悉的幼兒園老師變成陌生的小學老師,肯定有個適應過程。所以這里就體現了前面講的“社交能力”培養。“社交能力”強的寶寶就能更快的適應新老師。
(4)習慣的銜接。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如喝水、上廁所、說話、玩玩具,在升入小學以后都不再被重視。寶寶在上課期間,抱臂坐正,不隨便說話、發言先舉手、學習用品放整齊、課本作業不準撕、上課不準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長接送等規定都納入學生的一日行為規范中。另外在學習和生活上要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會自己動手整理自己的物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5)欲望的銜接。激發孩子上小學的愿望,經常和寶寶講小學有趣的事,閱讀有關小學生活的圖書,認識各種文具等。
PS:平時就要多讓孩子練練說話、算數、運動、了解一些科學、自然常識等,這些功夫都是有用的。特別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文明禮貌,見老師要問好,獲得好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最后到入學考試當天
學生筆試部分
(1)文具記得要多準備一些,防止在筆試過程中斷筆,造成寶寶緊張。
(2)先挑容易的做,把不會做的留到最后慢慢做。
(3)考試的時候,不要亂問問題,比如:老師,這道題怎么做啊?有問題先舉手。
(4)盡量不要提前交卷,答完了,多查檢向遍。
學生面試部分
一般情況下,懂禮貌,守紀律,成績優秀的孩子會討老師喜歡。
1、表達能力優秀但不亂表現,亂表達。
2、有靈氣,思維不局限,興趣愛好廣泛并有一項比較精通。
3、守紀律,不吵鬧,東倒西歪坐不可以。
4、跳繩,拍皮球這么簡單的運動要會,很多學校體能測試項目會考此兩項。
家長面試部分
不要表現出溺愛孩子,衣著要得體,最少得像個有正經工作的人。
(1)是否一家三口都來面試以及你們的職業是什么?這題是在考察家長的綜合素質,根據父母的素質,判斷孩子未來的可塑性。一家三口都來面試,是為了證明孩子不是單親家庭。
(2)您對素質教育有什么看法?現在的學校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的成績最為重要,所以家長不要回答快樂就好,隨其自然之類的話。可以回答:其實我們更看重成績。
(3)如果您的孩子沒寫作業,老師給您打電話,您會怎么處理?這道題其實就是在問,當學校和家庭發生沖突的時候,你站在哪一邊?家長的回答只需要表現出,盡量不給學校和老師添麻煩,回家自我反醒檢討,在家庭教育中把孩子的問題解決掉。
本文標簽:幼升小